秦军一律不戴头盔。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是军费紧缺还是其他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其实,原因就在于秦人本身就是个崇尚武力的民族。这就好比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一样,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意思是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这里的甲也仅仅是指盔甲,但是却不包括头盔,不同的兵种穿的盔甲不同,基本上这些盔甲是皮质的。很简洁,这些都是为了显示出他们的这种尚武的精神。
这种尚武的精神从同时期的其他著作中也能感受得到。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记录了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他说,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当时一个著名的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同样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
秦国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主要动力源于可以授爵。既然崇尚武力,为什么不戴头盔更好地保护自己?徐教授说。不戴头盔是为了在战场上显出英勇的气势。可以压倒敌人。并且商鞅的两次变法都有针对军队的改革,最重要的两条就是:“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级制度。”这些都规定了秦国的士兵在战场上必须英勇杀敌,而真正在战场上立了军功的士兵就可以加封爵位。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么,整个生活跟打仗挂钩了。这就是商鞅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位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加封晋爵,这是秦国士兵在战场上可以英勇杀敌的主要动力。据史书上记载,秦国直到统一六国的时候,共杀死敌人约有160万人,可见秦军士兵之勇。
为什么秦始皇兵马俑不戴头盔?
甲胄、铠甲、头盔,盔甲一直都是冷兵器时代士兵们保护自己的重要护具。不仅仅是秦始皇兵马俑里面的文物没有佩戴头盔,其实乃至秦朝时代,甚至战国时代很少有士兵戴头盔。
秦始皇兵马俑是最能直接客观反映那个时期基层部队的事实,和写照。其实这种其情况一直到汉朝都是存在的。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伟大的历史遗迹是咋如何记载的!“陶俑的头和手是用模子制成粗胎后再进行细部雕刻的。俑头的制作多用合模法制成,就是将俑头分为大致相等的前后两半,分别用单片模制作,然后将两片单模组合粘接在一起成为头的大型。”具体细节就不一一表述。但是一些兵马俑的头,并非是用模具制造而成。而是工匠直接对兵马俑头的捏塑,也就是没有进行流水线生产。
作为青铜器时代,甲具都未能普及,更别提头盔了。我们看兵马俑的盔甲都是属于扎甲,这种相对来说制造就比较简单。就是用金属切割,然后四角穿孔用皮线编织穿插起来。所以这种情况下很难能制作出头盔。但是也形成了一个新的盔“皮盔”,也是制作比较复杂而且更加的繁琐。不仅要将皮割切割成很细的条状,还要编织成每个人的头形状。这种一般都是军官装备,一些士兵就别想了。毕竟制作特别难,数量也有限,所以只能提供给长官。
到了汉朝以后,冶炼技术大大提高,可以进行对铁的冶炼制造。所以我们就能看见一些影视作品当中汉朝的士官都有头盔。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这种金属的头盔加工能力还是不能形成规模,也不能满足全部军队的使用。一些步兵主要武器就是弓箭,弓箭这个东西基本是排斥头盔的。因为拉弓射箭弓弦会拉到面部附近,用于瞄准。有了头盔就会妨碍自己的精准度,所以自然也不会佩戴头盔。总而言之头盔不能佩戴,还是因为工艺制作比较复杂,成本太高不可能大规模使用。
秦始皇兵马俑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在它的背后也隐藏着无数的未解之谜,这吸引了各大学者专家去探索、研究。
1974年3月,秦始皇兵马俑在陕西省临潼县得以重见天日,由于规模宏大、栩栩如生,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近日,一些考古专家提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大量的士兵头上戴着一种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模样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而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
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秦军一律不戴头盔。他们不仅不戴头盔,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甲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而站在最前边的弩兵部队身上甚至连一个甲片也没有。
秦国应该有能力为军队配备足够的铠甲。历史记录显示,自商鞅变法后,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中最富有的。《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意思是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但眼前这支复制的秦军却让人大感意外。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冲在战争第一线的士兵和将领不戴头盔?秦国能够统一六国,为什么连头盔都不给士兵配备?隐藏在这一奇怪现象背后的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两千多年前,秦国一位兢兢业业的县法律秘书“喜”为人们探索这个谜提供了一个线索。喜曾经三次从军,他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刑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两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了挣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秦军在战场上为对手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
秦统一中国前135年,改革家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严苛法律。从此后,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运转,它影响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这就是商鞅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两、三千年前,那是一个按出身和血统的贵贱分配权力和财富的时代。像秦人的军功授爵这样给平民甚至奴隶向上攀升的机会,明目张胆地鼓励国人追逐功利的国家法律,在当时,似乎只有秦人能够接受。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他记录了自己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当时一个著名的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在说客绘声绘色的叙述当中,可怕的秦军令人不寒而罹。
本文来自作者[一只馨然呀]投稿,不代表机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pker.com/jke/414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机氪号的签约作者“一只馨然呀”!
希望本篇文章《秦始皇兵马俑中的士兵和将领为什么都不戴头盔》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机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秦军一律不戴头盔。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是军费紧缺还是其他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其实,原因就在于秦人本身就是个崇尚武力的民族。这就好比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一样,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