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化简要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仰
信仰是文化的精髓要义,侗族人的首要信仰是萨,侗族人民认为萨创立了世界、抚育了人类,侗族人要建立村寨,先请萨神,萨神在侗族人心中占据最重要分量;侗族信仰太阳,认为太阳是世间万物生长的源泉,并作为驱邪之神,民间巫师有使用太阳决起意来助阵施法;侗族人在对自然界的观察中,认为雷是最富有力量的,侗族人祭拜雷神,希望得到雷神的护佑,赶击邪恶,风调雨顺,侗族的巫师会在每年开春第一次天雷响起之时,举行祭拜仪式,迎接雷神,获取雷神的能量;侗族人自称为鸟图腾的后人,鸟神赐予人类更多地面禽类,赐予安详,守护侗族村寨的安宁;侗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多神,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都视为有神灵之物,都是崇拜的对象。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古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和“万物有灵”是有关的,先是“万物有灵”,然后是“趋利避害”,崇拜友善的、守护自己的生灵,祭之为神,通过神人契约的作用,借助群人拥护的“神”的符号力量,驱除为恶的力量,其体系构成了文化诞生和存在的首要精神。
二、饮食
侗族人的饮食特点可以概括为6个内容:酸、腊、拌、配酸、地料、取材。侗族生活在亚热带地区,易腐是这种自然条件下的特点,古代侗族人通过腌制的方式解决了食物不易留存的问题,常食腌菜,所以侗族好食酸,同时腊也是解决肉类留存的重要方式。南方民族常常喜欢做拌菜,如历史上鱼生就是一种较为有名的拌菜。和酸搭配、使用本地区生长的配料以及在本地区生长的食材几个要素是构成侗族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服饰
侗族的服饰有两个特点,一是就地取材,纺棉和染料都是从侗族人生活的地域中取材;二是服饰上的图案,图案的设计和选取反映了侗族先民对阴阳观中世界的认知,侗锦上的图案都有驱邪辟邪之功能,特别是婴幼儿背带所绣之物都是保护孩童免遭异物侵扰。
侗族人把纺织、湛染、植护作为穿的3个固定内容。植护,是植入具有保护性质,又兼具美观的图案刺绣进入衣服,形成美丽的图案。侗族的植护大概可以分为4类:一是选用太阳、或太阳月亮合璧的图案,以比较高等的正能量的展现来达到保护的作用;二是绣上祥瑞之兽,兽的能动性更强,对人的震动性强,威慑力量大;三是采用嵌合式,讲两个图案或多个图案嵌合到一幅图里面,像弓箭会反弹一样,给外界一种力道上的压迫感,形成驱逐力;四是采用合众式,即众多的,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只要是众多的、一起的,侗族很相信集体的力量,多是构成强大的力量。
四、建筑
(一)栏杆式。南方气候湿热,蚊虫猛兽多,栏杆式是很适合南方气候的建筑特点,栏杆透气性好,木房二楼开始住人能够避开猛兽,与游走的猛兽形成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居高临下,以作应对之策。
(二)天地式。侗族人建造房子讲究“天地合成”,柱子立于地上,准备立柱排之时才能去山上取主梁,经过祭祀之后取梁,木梁自始至终没有接触地面,主梁最后在众人应和巫师的观念加持之后在鞭炮声中盖住顶楼,意为天地合璧,形成形神万立不倒之房之殿,意寓美好。
(三)图腾式。侗族建造的房子,楼顶中间一般用太阳图案,寓意金碧辉煌、百邪不侵,两边用月亮图案,意预阴阳平衡、日月生辉、尊贵合中。屋檐一般也会绣上图案,用法与侗服选图相似。
五、金属工艺
侗族历史上,金属工艺到达比较高超的水平,侗族银饰纯度高,且都能绣上精美的图案,将纯洁神美之物穿戴于头顶,凝聚精神,泛出光美,是人之追求,银饰的出现代表着侗族金属工艺到达比较高的水平。金属工艺主要是靠火,侗族人相信不同程度的火能炼出不同的东西,关键在于火、土、风的运用。自古铜仁地区就是侗族制铜的主要地带,铜仁名称也源于古时期冶炼之地。
六、图案
侗族图案特点日、月图,瑞兽图,聚齐图,合璧图等特点。
七、精神
自强之精神,而谦虚之态度。侗族自古在重要河道边居住,占据着重要的交通要道,背靠丘山,自古是各方争夺要地,侗族在抗争中深知自强的重要性,侗族古人训导,武不可废,一定要自强,方不被宰割。侗款建制下的侗族社会集体意识强,侗族自强源于穿梭、尚武、吸收、借力、扬善。侗族人讲究,愈外强,愈内柔,个体内部推崇仁爱,各个都有谦卑之心,侗族的求强、谦卑可能跟中古时期的迁徙,一路受兵扰,一路感受于沿路群众粮食的舍予经历有关。以前民风越淳朴,人越是有谦卑之心,尊老爱幼,社会景象和谐美好。
八、禁忌
精灵之地,禁之。侗族地区,尤先禁忌为精灵,其次才为鬼神,精灵是实际的实体生灵,触犯精灵契约受到的惩罚是马上的,立竿见影的,所以侗族群众恪守传统教诲,不轻易触犯精灵生存场所的权益。凡上山,到陌生之地,之地,要遵守禁忌,不要辱骂、投石,行破坏之举。
九、价值
以歌为尊,而非以财为重。侗族人重视才艺,尤以歌师最为尊敬。歌师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精神力量的掌握者,是舞台的闪耀着,个人拥有财物情况只是个人的事情,且在侗族社会崇尚善行,无道获财之人比较难以融入民俗社会和集体社会。
八、礼仪
人类文明开始,人之爱在于心,这一点是人的通性,大人抱婴幼儿都会贴在心口。侗族人相信手贴于心,以示真诚。自然界中,王者居上,处低为示弱臣服之表现。印心、鞠躬是侗族人敬神之礼。夜郎古国,下属对国王曾使用抚胸鞠躬之礼,以示真诚恭敬。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孟获代表中国西南方部落的首领,电视剧中孟获的下属对孟获行使的也是印心鞠躬之礼。侗族人处处体现礼节,发展至今,印心、鞠躬、握手、敬酒、问候均有履行,只是在不同场合,选择不同行礼方式而已。
九、爱好
(一)娱乐活动:唱歌是侗族人的一大爱好。芦笙。绘侗画,爱美、发现美,在侗族地区惬意之下的一种活动,体现天人合一。五子棋,常常在青少年、老年人在鼓楼中进行。
(二)体育活动:木棍对打,以一定的,实战对打从云南地区学回来,是有效提升技能的一种方式。摔跤。射箭。郑投。过障碍跑,符合侗族地区地势的一种游戏和体育方式。
十、医药
侗族医药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以形补形,以地寻药。比如需要排毒必然去找黑苦之药,苦之药一定去阴湿之地去寻找,在溪边树下不触水之处易有此类药物。侗族人认为,各种环境积蓄不同的气韵,不同的气韵形成不同功能性质的物质,这些物质依其颜色、气味、形态来判断力向来入药,通过使用药物过程综合作用来选取搭配药物,这是侗族人长期观察采药总结出之药理。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
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侗族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八月十五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
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中秋之夜偷食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会带来健康、幸福。月亮下“偷”来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带回家中。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侗族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侗族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林王节
“林王节”是纪念侗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林宽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辰日。过节的特别食品是巨大的粽粑。每个粽粑粗如海碗,长约两市尺,几十张粽叶才能包一个,三五人方可吃完。相传林宽常率义军转战南北,其母亲怕儿子吃不饱,总给他包大粽子。后人为纪念林宽也沿袭了其母亲包大粽子的习俗。每到那一天侗族群众用酒、肉、大粽粑祭奠林王。祭祀仪式上,大人小孩都要唱《林王古歌》,唱罢古歌,老人还要向后代讲述林王故事,使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圣德山”歌会
侗族传统赶歌会的歌场很多,其中最为热闹和隆重的歌场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剑河、天柱、新晃、玉屏和镇远等地交界的“圣德山”歌会,前来聚会的侗族青年数以万计。歌会上的青年男女们通过对歌来寻找意中的情侣或再续情缘。
高坝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坝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
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二十坪歌节
二十坪歌节又称二十坪歌会,盛行于贵州天柱、锦屏等县的高坝、平岑、蓝田、渡马、圣德山、大林山、莲花坪等地。尤以锦屏、天柱、剑河交界处的高坝、平岑一带最为热闹。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侗族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奔向歌坪。赶会的群众多达万人。姑娘小伙三五成群,相互对歌,互诉衷情。各寨歌队也纷纷前来赛歌。相传该歌会是为纪念一位忠于爱情的歌手而形成的。
三月三讨葱蒜节
农历三月三这天是镇远报京侗族最隆重的社交节日,历时四天。节日期间,中老年人结队集体作客,跳芦笙舞。青年男女则以找对象为目的展开活动。头两天,姑娘们到田里打捞鱼虾,与青年小伙子们在野外就餐。初三这天,姑娘们身着盛装到园里采葱蒜,然后带到寨脚龙潭井边去洗,小伙子们结队在途中等候,待姑娘走过面前时,向她们讨篮子。姑娘对谁有意,就将她的篮子送给谁。小伙子得到篮子,也就得到那位姑娘的爱情,众人为之喝彩、高兴,赞不绝口。情郎得到了篮子后,与姑娘约定日期送还,并以布料、糖果盛于篮子内作答谢。初三中午,外地客人来报京芦笙场与人们共跳芦笙舞和踩鼓舞。初四的歌会,场面更加隆重。直到初五,人们才吹笙放炮欢送客人出寨。相传古时候,报京有个叫良英的姑娘爱上一个穷青年桥生,可父母硬要逼姑娘嫁富人家,良英于三月初三这天下田捞虾,打葱蒜,与桥生相约于红豆树下,将鱼和葱蒜送给桥生,表示坚贞之情,不料被人发现,双双遭受毒打辱骂,两人悲愤至极,跳崖自尽。后人为了纪念这对情侣敢于反抗包办婚姻于这一天举行以上活动,因此相沿成节。
种棉节
都柳江流域的侗寨,多于四月八日前后开展种棉花的活动。这天新郎邀约上装束一新的伙伴,备好盐蛋和糯米饭,吹着芦笙去帮未到郎家生活的新娘种棉花。新娘则邀着同伴备好糯饭菜肴,在芦笙曲中与小伙子们有说有笑地走向棉花地。小伙子整地打窝,姑娘们下种上粪,下完种,于棉花地中插上象征棉花丰收挂满蛋壳的树枝,然后共同欢聚午餐。有些村寨还煮好红糖糯米稀饭,挑鸭、牵狗到地边摆设酒宴。晚上新娘家宴请郎家伙伴一行,女伴们都来陪同,大家欢歌畅饮。这种借生产活动交谊的习俗,部分地区仍沿袭至今。
采桑节
农历四月八日是剑河小广一带男女青年采桑择偶交友的日子。这天,姑娘后生穿着一新,成群结队上山采桑,桑树下,绵绵细语,悠悠歌声,各自在物色意中人。下午,姑娘们回家带上撮箕,提着鱼篓,邀后生们下田,撮细鱼仔,互相泼水逗乐。晚上,在姑娘家共品细鱼宴,姑娘的父母还备办好炖鸡、糯米酒。宴后,青年们成双成对来到寨边行歌凉月。
八月中秋哥送饼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
娶亲节
剑河小广一带的侗族婚礼统一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集体举行,形成“十月头卯迎新娘”的“娶亲节”。“娶亲节”接亲当晚,新娘要“哭嫁”,其女友都来“伴嫁”,唱“陪嫁歌”。哭嫁表示感谢亲友,留恋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别离之情。在新娘哭嫁时,过去“玩山对歌”相识相爱如今却无缘成双的男情友悄悄地给姑娘送来礼物。姑娘则暗托女友代之哭嫁,自己悄悄溜出去与之道别。
本文来自作者[凤莉娜]投稿,不代表机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pker.com/jke/398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机氪号的签约作者“凤莉娜”!
希望本篇文章《侗族文化的介绍》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机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侗族文化简要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信仰信仰是文化的精髓要义,侗族人的首要信仰是萨,侗族人民认为萨创立了世界、抚育了人类,侗族人要建立村寨,先请萨神,萨神在侗族人心中占据最重要...